文/吴幼雄萝莉 色情
唐高宗总章二年(669年),泉、潮间“蛮獠啸乱”,朝廷以陈政统岭南行军总劳动, 率兵3600东谈主,将领120员,入闽弹压。后陈政病卒.陈元光代父领兵,镇静啸乱。唐垂拱二年(686年)上《请建州县表》,是年,于是有漳州之设。陈元光兴吏治,招安土著, 兴学选才,互市惠工,拓地沉,颇有治绩。后逝于战事,漳州东谈主民为牵记他,建祠庙泥像祀之,敬称为“开漳圣王.(俗称“王公” )。1000多年来.陈元光成为漳州的安 邦护土之神。明末清初,仍随漳州外侨东渡台湾,于今台湾有祀陈元光寺庙55座(见台湾省通志》卷二)。
然则,泉州亦有东谈主建庙崇奉陈元光的神祇。如今,泉州祀奉陈元光的古刹大多已毀,但东谈主们仍于节日定时虔祭,敬称陈元光为“王公”,称其原寺庙为“王公宫”(又称威恵王庙)。这标明牵记、崇仰陈元光的地域规模已扩大及泉州。目下泉州部分地区已把陈元光奉为来者不拒的场所性杂姓神祗,对陈元光的祭祀已形成一种场所性的民间信仰,也不错说对陈元光的重视已成为泉州部分地区的民俗,即组成泉南民俗文化的一隅。
本文拟谈谈泉州地区东谈主们对陈元光历史的神话,泉州陈元光古刹的调査纪实,兼析东谈主们重视陈元光的历史原因,窥视泉南民俗文化悠久的淀积和丰富的内涵。
一、陈元光在泉州的神话泉州流传着不少联系陈元光的神话。千百年来,这些神话,已成为泉南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对这些神话,咱们有必要进行科学的验证,以还其历史样子。
唐总章二年,陈政率军入闽,屯军于泉州和潮州之间。后陈元光写的《龙湖集》诗选,有《喜雨次曹泉州二首》。辅佐陈政入闽治军的中州东谈主丁儒,他吿老之后,作《归闲二十韵》,诗中有“漳北遥开郡,泉南久罢屯”二句。追述随从陈政、陈元光父子乔迁漳州南部的情况。还有,今泉州在唐朝就有“泉南”一名。由于有以上的几种历史事实,因此还有学东谈主误认陈元光戍守“泉潮”间的泉州,是指今泉州;丁儒归闲吟颂的“泉南”,是指今泉州;陈元光 《喜雨次曹泉州二首》诗中提到的泉州即今泉州。他们还引泉州南安县的丰州、溪好意思一名“柳城”,来论证陈元光“插柳为营”开荒的地皮即为今泉州,如斯等等。
唐朝前期,今福建省有两个泉州。唐武德六年(623年)改建安郡为泉州(州治今福州),久视元年(700—701年)析南安县东北置武荣州(今泉州)。景云二年(711年)改泉州(今福州)为闽州,改武荣州为泉州(今泉州)。开完十三年(725年),又改闽州为福州(《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十九·江南谈五)。则知唐初泉州(州治今福州)的地域险些包括今福州、莆田、泉州和漳州等福建的沿海地区。陈元光戍守的“泉潮”间,是今福建南部与广东潮州接壤的漳州地区,非今之泉州。唐初陈元光入闽戍守的安仁(即绥安,今漳浦、 云端一带),系泉州(今福州)之南,绥安地属唐初泉州南部(即今福州之南),故亦称泉南。唐初沿用习惯叫法,把泉州(今福州)南部地区称泉南, 是以丁儒《归闲二十韵》亦作“泉南”。景云二年,闽南的泉州缔造,泉州的社会经济发展,东谈主口加多,文化发达,立名海表里。跟着本事的推移,沿袭成习,泉南遂移名为闽南泉州的一名。由此则知陈元光作《喜雨次曹泉州二首》 时,闽南泉州的地名尚未出现,而泉州南安县丰州、溪好意思的一名柳城,则源于南海不雅音丢柳的神话神话和朱熹见识植柳的故事,与陈元光毫无关系。况且陈 政、陈元光父子的宅兆,于今仍保留在漳州地区。
泉州市惠安县北,还留有“唐归德将军陈政故里”的神话。《闽书抄》和《重纂福建通志》均纪录,“政戍闽,家温陵之北,枫亭之南”。今惠安民间仍流传着杨文广平闽十八洞,在惠安深信民之糟糕的蝴蝶洞里蝴蝶精的故事。历史上杨文广未尝入闽,是以有的学东谈主以为此神话是后东谈主把陈政、陈元光入闽事附会于杨文广身上。其原因是陈政、陈元光在唐史无传,奇迹鲜为东谈主知。也有的学东谈主以为杨文广征讨蝴蝶洞神话,是陈政与惠安土著交战的佐证。但是自西晋时起,福州、莆田、泉州等沿海地区已得到开垦,经济已具规模。福州在太康三年(282年)凿西湖以灌溉;莆田出土太康八年(287年)编年墓葬,获古铜镜、古剑和数枚银环;泉州出土太康五年(284年)编年墓葬,获古剑柄、 瓷器等;又泉州延福寺、白云不雅在太康末年先后建成。梁天监中(502-519 年)析晋安郡置南安郡,郡治南安丰州。隋朝时虽裁闽中县数减为四,然南安仍保留。入唐之后,闽中县数又增为二十四县,其时惠安虽未置县,但早已获取开垦,以为陈政入闽与惠安土著交战,实无依据。然则,省志记“政戍闽, 家温陵之北,枫亭之南”,把它交融为陈政入闽行军途中短期屯驻于惠安是不错的。
二、泉州的三座威惠庙泉州祀陈元光的古刹一般称为“威惠庙”,亦称“王公宫”。1990年10月, 在漳州市举行的“陈元光与漳州开垦海外学术照应会”上,有的学者以为泉州城西北一又山峰格的一又山庙为祭祀陈元光的寺庙(据乾隆《泉州府志》卷十六)。坛庙寺不雅引《闽书抄》云,一又山庙“神名失传,前朝勅封灵感威惠尊王”。明 嘉靖间庙毁于失火,立时重建,但今已无存。《泉州府志》云“盖世数绵邈, 文件难征”,是以一又山庙神名失传矣。
泉州另两座祭祀陈元光神祗的威惠庙,其中一座在安溪县境。《泉州府志》 卷十六云,安溪“威惠庙在县北眉上乡,祀唐豹韬卫大将军陈元光”。但安溪县北找不到眉上乡地名,不知该庙尚存否?
泉州另一座威惠庙在南安县境。据《泉州府志》云,“英武陈王庙,在县治东(其时南安县治在丰州)潘山市,祀唐豹韬卫大将军陈元光,宋建炎四年赐额威惠”。《泉州府志》又引《闽书抄》云:
神固始东谈主,唐左郎将归德将军,总章二年(669年)泉潮间蛮獠啸乱,住户苦之……方高宗勅元光父政,统岭南行军总劳动镇抚其地……元光通人术,习韬铃……代领父众……以轻骑讨平之……请建一州泉潮间……朝议以元光父子久牧,蛮畏民怀,建漳州郡邑于绥安,世守刺史,别驾以下自辟置。由是东距泉建、西逾广东、南接岛峙、北抵虔抚,桴饱读不惊,堪称治平......为贼所刃,匹夫利害,制服哭之。事闻,赠豹韬卫大将军。开元四年追封颖川侯。贞元二年徙州治龙溪,葬于州北高岐。
1990年7月26日和9月19日,作家两次赴泉州西郊北峰乡招贤村潘山,实地访问英武陈王庙的史迹。出泉州城西门萝莉 色情,顺泉州至永春公路西行,约二公里半处即为潘山。其地处泉州城与丰州镇之间,明、清两朝(潘平地属南安县辖)为南安和泉州城的交通要害。交易颇发达,东谈主口茁壮,故称潘山市。据康熙《南安县志》卷二·舆地志载,“大小潘山在县东南七八里,属三都,负大溪(晋江)北岸,民居辏集,有潘山市,上有陈元光庙”。
现今,潘山的威惠王庙仅存后殿部分屋宇,一半用作废品收购处,另一半用于储存杉木,部分遗迹尚存,仍可辨别。据当地长辈云,潘山的威惠王庙俗称“王公宫”,祀唐朝开漳圣王陈元光,为潘山最大的宫庙。庙坐南朝北,背靠大潘山狮穴,庙址正处狮舌的位置。庙的建筑规制,分前、中、后三个殿,东西两侧有廊庑。庙南北长约50多米。东西宽约30多米。庙前有大水池,俗称“宫池”(今已凿通为水渠)。庙前的大门设于旧潘山街谈南侧,而潘山街为古代泉州、南安(丰州)之通衢大路(旧街谈目下尚存)。
大潘山威惠王庙东侧古大路旁,原竖有“唐学士韩偓墓谈”石碑,据《南安县志》载,为清代南安邑令盛本所题刻。民国初年,曾遒、林骚等府邑闻东谈主重刻立大石碑。碑之左,跨大路两旁竖有两座宽广的明、清时间大牌楼,系陈姓妇女贞节牌楼。这标明潘山威惠王庙的创建与明清时间陈元光的后裔联系。
潘山长辈说,原陈元光的木雕神像祀庙中殿,古刹高敞森严,香火郁勃。神像序列居中者为陈元光木雕像,作坐姿,身高约两米,全身为桧木雕成,手腕、肘、腿、膝和踝等关节,皆作“活眼”,不错高下行径。神像坐于“皇辇” 中的靠背椅上。“皇辇”通高三米,辇盖作三层,精雕上千个密集斗拱承托辇盖。辇盖下由八根龙柱守旧,皆妆黄金。陈元光神像原先著红袍,后改为黄色大龙袍,头戴玄色乌纱帽,面部作珠色。陈元光神像的足下,各陪祀两个武将军,作立姿,稍小于陈元光神像,皆著红衣战袍,面部作珠色。据传,此四位陪神为许、李、欧、沈等元戎,可能是陈元光的裨将许天正、李伯瑶、欧哲和沈世纪。陈元光神像的足下,另陪祀一个小孩,当作皆作“活眼”,亦可高下 行径关节,俗称“舍东谈主公”。“舍东谈主公”为泉州场所杂神,有的学东谈主以为与古代官名“中书舍东谈主”联系。因宋代曾有“中书舍东谈主”起任泉州知州事(《泉州旧城铺境稽略·祀神录》第82页)。但潘山长辈不开心此说,他们以为威惠王庙中的“舍东谈主公”,可能是陈元光的男儿陈珦,这亦可备一说。查阅乾隆《泉州府志》卷六十五·方外,发现“舍东谈主神” 一名词出现于明代,一般为生前有功于匹夫的东谈主,逝后东谈主们为牵记他们,泥像入庙供奉,谓之舍东谈主神。如泉州明代着名想想家李贽的先祖林广王人(复姓李),东谈主们为赏赐他“性平正不挠、为执权所齮齕”,于五显庙塑舍东谈主神供奉他,称正应舍东谈主。所谓“舍东谈主公”,则为东谈主们对舍东谈主神的通称。舍东谈主神一般为寺庙中的陪祀之神。庙的西庑祀不雅音、菩萨和五方佛,东庑祀紫帽山的五夫东谈主妈。则知潘山的威惠王庙已成为陪祀释教不雅音、菩萨和其他杂神的神庙。
1922年元月,泉州至永春公路段开辟,驻泉州北洋军旅长张清汝所部协同闻东谈主于泉州至丰州段破土,公路横切潘山威惠王庙中殿而过,中殿、前殿全被拆毁,威惠王神像和两庑佛谈诸神像,一王人移往后殿,仍按原序列安排,只不外规模比本来消弱甩掉。50年代,庙旁的的贞节牌楼拆毁,作为营建招贤小学的石料。
据《泉州府志》卷二十·习惯·岁时云,每年正月初九日,“泉州东谈主谓是日为天诞,谈不雅多报赛,近则里巷有之,乡村无定日,谓之天香”。按明清两朝泉州玄徒弟习俗,玉皇以天香日度世,因此是日(乡村无定日)谈不雅举行汜博报神赛会。大小潘山(潘山有大潘山与小潘山二山)的威惠王报神赛会定于正月初四日。是日,家家户户争送供品(牲、素透彻),香案排满寺庙,淆乱超卓。如今,激情网潘山的威惠王神虽已无存,然每年正月初四日,村民们仍然在家里设香案祭品,祭祀于“王公”(陈元光),求神保佑他们祥瑞、发家。
每年农历二月十五日,潘山村民以是日定为“王公”之生日。是日赛会迎 神,又谓之“进香”。按《南安县志》记,原潘平地属南安三都。按三都习惯, 在赛会迎神之后,依世东谈主的意愿,“择其境之齿德而裕财者首其事”,然后在威惠王神像前用“卜龟”式样,以细则来岁独揽赛会迎神的独揽东谈主(亦不错是外境东谈主)。赛会迎神典礼,一般于是日,八东谈主抬陈元光“皇辇”巡境,前有“耐心冷静”、“侧目”旗牌开路,又有荧惑队前引;又有高作旗、五方旗、帅旗、全军司命旗、清谈旗、飞虎旗、查看旗等在前;还有化妆的村官、骑士、奚奴、军 校、苍头之类随行。军队扬铃打饱读,蜂涌“王公”(陈元光)巡境。据长辈云, 民国初年因巡境越界,与邻村发生械斗,从此住手巡境行径。现今潘山住户仍 把“王公”作为招贤村(即潘山)的护境主,称境主公。而三都东谈主仍然把“王公”作为铺主公(即铺的主神),每逢正月初四和二月十五日,均在家里设香 案供品祭祀。
目下潘山村民还流传着“王公”(陈元光)平闽十八洞的故事。他们把大小潘山的象洞、狮穴、猴洞等,附会于所谓的十八洞之中。这天然是历史学问的失误,但却从另一个角度响应潘山村民对陈元光的重视。此外,大小潘山村民还流传“王公”为村民除害的神话故事。据神话,古代小潘山(亦称象山, 在今泉州糖厂)前有一座宋代宅兆,墓碑刻有“宋赵太师墓”几个字。墓谈竖有石将军、石马、石狮等。因地久天长,石东谈主、石马、石狮精变,每于夜晚到潘山糟糕妇女,村民惊怖,到威惠庙向“王公”求坦护。次日,东谈主们见到古墓谈上的石东谈主,不是断头即是缺腿、低头,而石马、石狮皆断腿。从此,潘平场所可怜全除,匹夫欢悦,报答“王公”(陈元光)。这批断头,低头和缺腿的石东谈主、石马、石狮,一直保存到新中国成就。后因泉州至永春公路改线,公路通过墓谈全被填入路基中。
查乾隆《泉州府志》和康熙《南安县志》,初次发现纪录潘山的威惠王庙。《南安县志》修于清康熙壬子年(康熙十一年,1672年),则知潘山威惠王庙的创建当在此之前。又乾隆《泉州州府志.明文苑》有周廷鑨《潘山威惠庙》 诗,诗云:
黄昏潘山谈,飘渺落照低。
烟草威惠庙,沙砾秀才堤。
女王 调教夹岸妨牛矢,回飕逐马蹄。
何时将斗酒,深树听黄鹏。
周廷鑨(1604—1670年),晋江东谈主,未来启甲子乙丑(1624—1625)与其父联第进士,历任镇江府推官,丹阳县事,后因为官朴直被诬,辞官养归。明唐王入闽,开端官晋詹事兼翰院侍读、学士、太常少卿、提督四译馆,“知款式不成为,仍告归”。周廷鑨专工诗文,儒雅风骚,与方外游息,视金紫如粪土。《潘山威惠庙》诗,证明明末泉州威惠庙早已知名于世。又据访问,时至清末潘山的陈姓大户仍甚多,后不时外迁,于今旧庙址隔壁仅剩两户陈姓东谈主家, 亦不知所自来矣。据此,不错臆想泉州南安潘山威惠王庙系明代或更早,由陈元光的后裔搬动至此所创建。他们迁居潘山后,或因政事地位的普及,或因财 力深奥,族力浑厚,遂于潘山创建威惠王庙,祭祀漳州家乡之神陈元光。如今历经数百年,陈元光由漳州外侨陈姓族东谈主之神,冉冉发展为泉州潘山村老匹夫崇仰之神。固然当天大量村民不知陈元光开垦漳州的历史,且威惠王庙亦毁于 “文革”,但潘山村民仍然遵命于正月初四日和二月十五日祭祀“王公”(陈元 光),且极虔敬。这一方面响应了泉州民间的习惯和信仰;另一方面响应了文化想想的延续性,它不因寺庙和偶像的被毁而中断,这一种民间的习惯、信仰, 将在东谈主们的头脑里经久积淀着,因而组成泉南民俗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此外泉州还有以陈元光的神祗为陪神的寺庙。1990年11月10日。笔者到晋江县深沪镇访问,发现深沪回春境有一座夫东谈主妈庙,庙有为住户祈求生养男孩之神祭。庙中神像序列,是夫东谈主妈居中,陈元光神像居足下伴随神,神龛怒视书写“陈圣王”。则知陈元光已由漳州一方护土之神变为晋江东谈主们祈求生养男孩之神祗。夙昔泉州城区陈元光的神祗祀于城厢东隅中华铺(今东街新府口)的玄门机密不雅里,后或然密不雅一同湮没。据传,泉州城区现今仍有东谈主在家里祭祀陈元光神祗。据《泉州旧城铺境稽略·祀神略》云,城区东谈主敬称陈元光神祗为“陈圣王”、“陈将军”、“威灵惠王”,况且在附录《泉州城厢民间祀神生辰表》中,纪录陈元光的生辰是农历三月十六日。
三、陈元光从元勋到神祗的演变陈元光随父陈政入闽(669年),居闽42年,任岭南行军总劳动35年,任漳州第一任刺史26年。他在镇静“蛮獠啸乱”和开垦漳州的流程中,冉冉意志到漳州“地极七闽,境连百粤”,地位荒谬迫切。然则,土著住户仍然处于刀耕火耨阶段,分娩力荒谬过期。行政上朝上司的迫切讲演,必须“流移本于二 州”,即流移于潮州与泉州(福州)。通告走动时常阻误,因而“功愈劳而效愈寡”,固然恩、威并行的“抚绥未易”,但“滋长诚难”。唐垂拱二年(688年), 陈元光上疏《请建州县表》,他意志到淌若一味征伐,那么势必出现“诛之则不成胜诛;徙之则难以屡徙”的场地。他在践诺满意志到“兵革徒威于外,礼 让乃格其心”,即文治乃久安长治之本。因此陈元光在疏言中提倡在泉南建州县的政策构想,即在泉南“倘欲生全几置刑措,其本则在创州县,其要则在兴庠序”。进而从素养角度论论说,亘古亘今,“伦理谨则习惯自尔渐孚;治法彰则民意自知戴德”。唐廷于是以陈元光临漳水的坐镇地安仁定作“治教之邦”,并于此增置一州,命名号为漳州。从此,漳州的社会经济、文化得到较快的发展。漳州东谈主民为怀念陈光元的业绩,“画像祀之,追忆之甚,将遗体抓塑”(漳州 《陈氏家支》),创祠祭祀。以后因受玄门影响,东谈主们对陈元光的牵记冉冉神化, 终于被漳州东谈主民塑酿成为场所性的来者不拒的神祗,进而扩张为泉州场所性的神祗。
历朝的封建总揽者亦从政事的需要启程,对陈元光的神祗屡加封号,不断提高神格,对陈元光的重视起了见识作用。儒家经典《礼记.礼运篇》云,“礼列而为鬼神”,兴味即“圣东谈主制礼,则排列鬼神之功,以为教也”(《礼记要义》卷十·礼器)。又云“礼顺于鬼神,合于东谈主心”,兴味是“顺于鬼神者神 助,天下为之化。鬼神也,祀之必顺,不滥逆也……虽合天会地顺于鬼神,又须与东谈主心恰当,其礼乃行也。是以《书》云,谋及卿士,谋及庶东谈主,谋及卜筮是也”。历代封建王朝的最高总揽者,恰是从他们的总揽需要启程,依据儒家经典《礼记》的表面祭祀由他们塑造出来的巨人的。请看以下事实:
唐开元四年(716年),朝廷追封陈元光为“颖川侯”,又“诏重修庙字, 并赐……盛德世祀之坊六字以旌”。场整个司以为“民间抓仪之庙”,“难免轻亵之,殊非礼重崇祀之意”(漳州《陈氏家支》),遂重修陈元光之古刹,并改为岁时州官奉祀。跟着封建父母官员的政事需要和东谈主民希冀镇静社会环境的激情,陈元光又被尊奉为协助弹压农民举义的神祗。《漳浦县志》记,北宋庆历中(1041—1048年“郡寇自汀、虔抵邑,住户窜匿,令吕寿祷于神。俄而空中有金饱读之声,贼徒敛手就缚者三百七十余东谈主”。而《泉州府志》亦记:“元至正间(1341—1368年),泉有警,神兵显于岭隘,旗子森罗,钲饱读声震,贼惧宵遁”。南宋泉州名宦梁克家言简意该总揽者造神祭祀的目标是,“有功德于民者则祀之”(《泉州府志》卷十六)。嘉定间泉州知州事真德秀则标明总揽阶层对神的格调,是“朝廷唯有功是报,顾何问于幽冥”,(《真西山文集》卷五十)。制礼敬事鬼神,以素养匹夫,这是历朝封建总揽阶层对待陈元光神祗的基本格调。
南宋一代,对陈元光的赐封非常多。南宋的民族矛盾和敌我矛盾空前敏锐,福建成为抗金走动的大后方和把柄地。南宋总揽者从抗金走动需要启程,对镇静“蛮獠啸乱”有功的陈元光更是屡次赐额加封,不断提高神格。如建炎四年 (1130年)“赐额威惠”。绍兴二年(1132年)受封“辅国将军”。绍兴十六年 (1146)加封“灵著恰当昭烈广济王”,御赐冠冕。宝庆二年(1226年)赠 “忠毅公”。明朝,陈元光神祗的地位经久得到封建王朝的尊重,又加封为“昭烈侯”。清初,因民族矛盾和阶层走动的强烈,待总揽稳固后,民间对陈元光的祭祀又被允许和进展,因之闽南地区的威惠庙又被栽种,且甚欢快。明末清初,台湾获取漳、泉外侨的开垦,后又回想故国。漳州外侨亦带去家乡陈元光神祗, 遂成为台湾场所保护伞,在台湾履历数百年而不衰。最高封建总揽者和父母官员把柄政事需要的见识和东谈主民对陈元光的怀念,发展为对陈元光的神化,这即是陈元光从元勋演化为神祗的基本原因,亦是陈元光的信仰在泉州地区得以流播的主要原因。
这里援用宋代诗东谈主蔡襄和吕璹咏陈光元诗,作为本文的截止。蔡襄在《陈将军庙》诗中,一语详细了陈元光的受后东谈主崇仰是“神理秘要手意近,楮钱道喜暗尘窗”,吕璹固然站在总揽阶层的态度上,对待所谓的“蛮獠啸乱”,但珍贵的是诗东谈主谈出一条点水不漏的真谛,即惟有为老匹夫作念善事,东谈主民会长久怀 念他们的。诗云:
当年平贼立殊勋,时不旌贤事忍闻。
唐史无东谈主修传记,漳江有庙祀将军。
从泉州数座威惠庙的历史事实,标明不仅“漳江有庙祀将军”,况且晋江亦有庙祀将军。发掘、考虑陈元光的历史,访问泉州威惠王庙的史迹,改换东谈主们失误的神话,这不仅是为了还历史的本来样子,更迫切的是推敲陈元光受后东谈主崇仰的原因,进而推敲陈元光从元勋演化为神祗,且1000年来仍为东谈主们所进展的启事。考虑陈元光从元勋到神祗的流程,揭示泉南民俗文化的深厚积淀,这不仅是福建场所史,宗教史考虑的课题,亦然福建民俗史考虑的课题,况且 是闽台文化想想史考虑的迫切课题。
(原载《泉州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第4卷萝莉 色情,第2期,1992年。)
本站仅提供存储办事,扫数执行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存害或侵权执行,请点击举报。